當憑什麼敲門時
薩提爾女士說,我們與他人對話的方式,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,也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對方。
曾有一位夥伴問我,該怎麼面對那種因「憑什麼」而生的憤怒?
「憑什麼」只有三個字,卻像一把鑰匙,啪地一聲,打開一間多年封存的暗房。裡面堆滿了比較、不公平、被忽略的努力,還有那些曾被輕視的記憶。那一刻,我們彷彿又被推回到一場沒有贏過的比賽裡——不管當時多麼努力,都沒有人為你喝采。
我曾以為,對「憑什麼」最好的回應,是去證明自己:讓別人知道我值得。但後來我發現,這樣的勝利有暗面——我的價值,依然被綁在別人的眼光裡。就算這回贏了,也只是暫時安靜;下一次比較來臨時,那團火又會被點燃。
於是,在情緒的第一波衝擊後,我開始停下來問自己:這個「憑什麼」,是在質問那個對我不公平的人,還是……在質問那個一直不敢替自己說話的自己?有時候答案會讓我鼻酸。因為我發現,比起別人的評價,我更氣的,是自己——氣自己總被別人的狀態牽著走;也為自己難過,難過那個沒有被好好看見、被理解的自己。
這一次,我竟意外地笑了——我笑自己技不如人。因為如果別人能在那個位置,一定有我做不到、還不具備的能力,才讓他比我更能成為「前景」。那一刻,我轉過頭,開始認真觀察他們的過人之處,甚至為自己下了新的決定。
做不來的技能,我可以去掉我厭惡的部分,加上我認可的元素,重新變成屬於我的版本。
我不具備的能力,可以選擇去學習、去好奇、去探索。
有時,「憑什麼」還是會悄悄敲門,但我知道——那不再是把我關進暗房的鑰匙,而是邀請我走出舊比賽場、換一個自己願意參加的舞台。
邀請你跟我一起想想,當下一次「憑什麼」出現時,你會選擇繼續比那場從沒贏過的比賽,還是轉身,去看見並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賽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