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被騙了
薩提爾女士說,你可以幫助人們成長, 不是透過告訴他們「你錯了」, 而是幫助他們愛自己。
這一天,我接到一通電話,對方說可以幫我節省一些費用。我一邊聽、一邊照著指示操作,整整40分鐘——從操作系統到確認身份,每一步都讓我以為自己好像真的在做一件聰明的事。坐在一旁的先生,眉頭微微皺起,靜靜地看著我,但一句話也沒說。
直到一個小小的好奇提問,對方的答案讓我猛然驚覺:「啊,我被騙了。」我掛掉電話後,帶著一點羞愧跟我先生說:「我好像被騙了。」他沒有嘲笑、沒有責怪,更沒有說:「我早就知道會這樣。」我告訴他我的解決方案。隔天一早跟他說,一切恢復到電話前,他說:「辛苦了。」就那樣,沒有說教,沒有諷刺,也沒有替我「上課」。
💭我想問問——有沒有過這種時刻
當你感到最脆弱、最愚蠢、最想自責的時候,
有人不批評你,只是陪在你身邊,讓你安心做自己?
我和先生不是沒有爭吵的人,也不是毫無差異的組合。日常生活中仍會因為習慣不同、觀點相左,而有拉鋸與摩擦。但那一刻我明白了:親密關係從來不只是和諧與甜蜜,而是在低潮與脆弱中,有人選擇不指責、不遠離,而是靜靜地接住你。
我忽然懂了,為什麼大家說「愛是需要經營的」——經營的不是愛本身,而是表達愛的方式。「我就知道」和「辛苦了」,所帶來的感受可以天差地遠。前者讓我羞愧退縮,後者讓我靠近、信任、安心。愛的重量,往往藏在這些微小卻關鍵的片語裡。
這件事讓我開始回頭想:在我的關係裡,為什麼我會因為自己不完美、做錯事、和對方不同,而感到羞愧?且那麼需要從對方的口中,被證明自己沒那麼糟、沒那麼笨?
我發現,原來我內心深處一直在測試——你還會愛我嗎?
源自小時候不完美和犯錯時,等不到父母的一句:「沒關係,我知道你難受,我陪你。」
原來我不是不懂怎麼愛,而是我還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。尤其是當我不完美、當我和對方不同、當我搞砸事情的時候。更深一層地看,是我連自己都無法好好愛那個不完美的自己。
所以我想問問——
你覺得你在你現在的關係裡,有沒有某些時候,其實是在沿用你從小學來的愛的方式?
像是:
愛就是要做對事才有資格被肯定;
要一樣、要合拍,才叫親密;
不一樣,就是拒絕或背叛。
如果有,邀請你跟我一起覺察,在你表達或接收愛的語言中,有沒有其實早已過時,卻還被你沿用的舊習慣?如:
「我發現我常用焦慮來表達愛。」
「原來我一直以為,被糾正就是被在乎。」
再邀請你跟我一起練習在自己搞砸、不完美時,練習靠近——不急不躁,耐心溫柔地愛自己。學習在不完美中,繼續愛與被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