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淚不是敵人
薩提爾女士說,讓人彼此疏遠的一種方式,就是給對方「應該」的框架。
「他根本沒聽我說話!」兒子氣沖沖地吼完這句,眼淚就掉了下來。我看著他泛紅的雙眼,腦海中卻忍不住冒出一個冷靜又理性的聲音:「但還不是你該做的事沒做完,你爸這麼焦慮?」這句話幾乎就要衝出口,但我,忍住了。
不是因為我有多理智,而是我無數次練習的知道和執行力——這一刻不是「講道理」的時候,而是「陪情緒」。
那冷靜又理性的狀態,我很熟悉。它不是壞東西,相反地,曾經保護我無數次。它是在我從小到大,每一次有情緒出現卻沒人接住時,自己發展出來的生存應對。當我被情緒淹沒、當壓力極大時,它就會跳出來,冷靜、有條理、就事論事。
它讓我在亂流中穩住自己,不至於崩盤。然而,它的代價是——那些不被承接的情緒,都只能孤單地,堆在心裡。畢竟,連我自己,都常常忽視了它們的存在。
如今,面對孩子,那份慣性再度浮現。所幸,那瞬間的心疼,取代了問題解決模式的衝動和慣性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,選擇停下腳步。做的不是分析對錯、不是馬上導正他的情緒,而是——拉近和孩子心理的距離,不是把他推開。淚水,是孩子願意打開真實自己的證明。
與其說怕他們哭鬧、怕場面失控,其實或許我們更怕自己「撐不起來」。怕被看見無能為力的自己,怕內在那個曾經沒有被接住的小孩再次被喚醒。當放下害怕,選擇不躲避、不立刻糾正、不批評失控,就在用行動說:「我願意承接你。」
眼淚,不是教養的敵人。眼淚,是孩子信任我們的證明,是把心交到我手上的勇氣。而我們的回應,將形塑他未來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。陪孩子一起練習,看見自己、懂得別人。當我們願意看見他的痛,他也才會有空間,看見自己的責任。
邀請你跟我一起練習,當自己出現混亂情緒時,對總想跳出來講道理的聲音說:「等等。此刻的我想花5分鐘,靠近情緒,學著成為它的容器,陪伴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