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心放手的失落
薩提爾女士說,爬上一座山峰,將為你指引前往下一座山的道路。
孩子參加夏令營,雖然一開始有點不情願,畢竟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約束、被安排,只喜歡膩在電腦螢幕前跟他的同學打電話、講五四三!即使臨上飛機的前一刻,都還是忍不住哀怨和抱怨,但他還是出發了,帶著媽媽的期待,也帶著自己半推半就的勇氣。
第一週,每晚九點過後,我自動進入「媽媽守線中」模式。手機放在最順手的地方,耳朵開啟雷達狀態,訊息一來,像中了樂透似地開心接起。他雖帶著些微的不情願離開家,卻還願意帶我一起參與他的遠方生活,那種情感的牽繫像條細細的金線,雖然拉長了,卻還溫熱。
然而,第二週一開始,電話沒來了。九點,等。九點半,滑手機看似悠閒,其實每三十秒就偷看一次時間。十點,熄燈時間,我終於確定——今晚,沒有了。
「他應該很忙吧。」
「可能太累了。」
「也是啦,交了新朋友,有自己的事做了。」
我說服自己,卻在說完之後,有種莫名的失重感。原來,放手的過程不是儀式感,而是這種靜靜的、微妙的、沒人通知你就發生了的轉變。他正在飛,但不是回頭張望的那種飛法,是越飛越遠、越飛越安靜的那種。
我突然明白一件事——這不是他忘了我。而是,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。他們不再像從前一樣,急著把每一個小小的冒險都捧到你面前邀功。
沒有訊息的這幾個晚上,我心裡空了一個洞。不是難過得哭出來的那種,而是那種靜靜的、說不出來的失落,像是屋子裡一盞燈熄了,沒有聲音,卻感覺冷了下來。那種你明明應該感到驕傲,卻又酸酸的?一種「放心卻放空」的微妙落差?
我好好地問了自己幾個問題:
🌱「我怎麼這麼容易覺得被冷落了?」
🌱「我是在為他的獨立開心,還是在為我的角色模糊感到不安?」
🌱「我還能怎麼愛他,不是用過去的方式,而是用新的?」
第四天,他終於打來了。一開口就說:「媽,我受傷了,手臂被筆劃到了。」我心頭一震,還來不及驚呼,他就笑出來,一副「我只是想撒嬌」的樣子。那一刻我懂了——孩子不是不能獨立,他只是想確認,他一回頭,我還在。
我也學會了一件事:我的穩定,是他安心飛翔的起點。我不是不擔心他的傷,只是我學會了不驚慌、不內疚、不把所有「媽媽的責任」扛得喘不過氣。而我也在那一刻,確認我自己——我學會了帶著擔心也能穩定自己。
我不再是那個一聽到孩子受傷就腦補萬劫不復的媽媽;
我也不再是那個非得天天聽見聲音才安心的女人。
我可以信任他,也可以信任自己。
我知道,穩定的我,就是他心裡最熟悉的安全感。回頭看,這一路,從孩子學會自己睡覺、自己上學、到現在一個人參加營隊、結交新朋友,其實我們都在經歷「放心與放手」的練習。只是,孩子往外走得很自然,父母卻要在內心走一條很長的路。
邀請你跟我一起練習,當你不再是孩子世界的第一首選時,給自己三分鐘,輕輕地閉上眼睛,讓呼吸自然流動,吸氣時,說給自己聽:「我正在學著放手。」 呼氣時,輕輕告訴自己:「這份放手,是因為我愛得足夠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