衝突之後
薩提爾女士說:我們唯一能完全掌控的,就是我們的回應方式。
昨天,我插手了他的教養方式。孩子不願寫作業,先生語氣變得嚴厲起來。我在一旁聽著,心裡開始不安。最後,我還是出聲制止,用孩子聽不懂的語言說:「不要說你做不到的事(處罰)」。孩子問:「你們説什麼?」,出乎我意料,他原句翻譯給孩子聽。
出聲後的那一刻,我知道,我踩線了。我沒有做到我承諾的!內心幾經掙扎,在孩子都睡了後,帶著忐忑勇敢、問:試探地問:「你今天……會不會有點不開心?」他抬起頭看著我,沒有生氣,也沒有責備,只有一種安定。他說:「沒什麼好不開心的。你做了,我接納。」
那句話讓我愣住。不是因為他沒有生氣,而是——他選擇站在我這邊。不為自己辯護,也不急著討論對錯,他只是接住我所有的不安與歉意。那個瞬間,我感覺自己是被承接的。而這種感覺,其實很陌生。
我突然想起小時候,家裡出現任何不如預期的事,如孩子生病,父親第一個指責的,往往是母親。她默默承受,流著委屈的眼淚,而我悄悄立下了一個條件:「以後,我不要找一個讓我難過的人。」人生很會開玩笑。潛意識的慣性,讓我遇見了像極父親的前任。
痛定思痛後,我把自己放在關係的第一位,不再委屈、不再失去自己,努力成為一個有界線、有力量、不輕易動搖的人。只是,我從沒想過——有一天,會有人,在我做錯、說錯、越界的時候,不責怪、不說教、甚至不問為什麼,只是淡淡地說「你做了,我接納」。
他的話,讓我明白,我們在關係裡經常努力去愛,卻很少練習「被愛」:練習讓自己被看見、被聽懂、甚至——被原諒。他的話,也讓我更體會到,一段關係裡最溫柔的可能:不是我們從不衝突,而是衝突之後,還能相互靠近。
邀請你跟我一起覺察在親密關係裡,你做了什麼,讓墮方感覺到被看見、被理解?又為自己做了什麼,讓自己被看見、被聽懂?能夠做什麼,讓衝突之後,是要重複舊有的反應模式,還是,嘗試一條不同的靠近方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