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獨立
#薩提爾 女士說,當一個人從「我想要被愛」變成「我被自己愛著」, 轉變就發生了。
昨天在專業研討的現場,我的思緒飄回了二十二歲那年,與一個十四歲男孩相遇的時光。他,是我的家教學生。
名義上,我一週見他三次,為了加強數學、英文、物理和化學。但實際上,我們極少觸碰課業。每一次見面,他總是急切地與我聊天說地,從中,我拼湊出他生活的輪廓:一個父母爭吵不休或經常缺席的家。
他很早就學會「自己來」——自己洗衣、自己煮飯、自己安排行程。那時我心裡一陣酸,想著:「這孩子怎麼這麼早就懂事?」
於是,我從關心他「今天吃了沒」,到後來幾乎每次上課前,都幫他帶吃的。那種心疼,讓我在不知不覺中,從老師,慢慢變成了保母。
捧著溫熱的碗,他向我展露了另一個世界。他是校園裡的「老大」,流連於撞球間、保齡球館、KTV——那時我眼中的「不良場所」。他敘述著如何用拳頭捍衛地位,那些逞兇鬥狠的情節。
語畢,我做了一個超出家教職責的請求:「帶我去看看吧。」他愣住了,隨即眼神裡閃過一絲被認可的驕傲。
於是,我們的身份在課後悄然轉換,他成了我的「生活體驗導師」,領我踏入他的領地。在那喧囂的球間裡,我是個格格不入的異類,而他,則是那個游刃有餘的少年。
看著他熟練地與人打招呼,我方才真正理解,他所謂的「江湖」,不僅是逞兇鬥狠,不僅是他逃避壓力的去處,更是他尋求歸屬感與存在價值的全部社會關係,是他用自己方式感受自己的存在的地方。
這份理解,讓我後續為他包紮傷口時,心中不僅有心疼,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懂得。他看似自由不羈,隨心所欲,活成許多人羨慕的模樣。但我清楚看見,那層盔甲之下,包裹著多麼深沉的孤單。
多年後,成年的他告訴我,他最懷念的,是當年的「楊家牛肉麵」。他說,那裡頭,有「家的味道」。那一碗有著「家味」的牛肉麵,所滋養的從來不只是他的身體,更象徵著一種無條件的接納與歸屬——我在這裡,僅僅因為你在這裡。
這份關係的療癒之力,並非來自於我完美地解決了他的所有問題,而是來自於當他越界、當他脆弱、當他遍體鱗傷時,我沒有轉身離開。我僅僅是「在場」,見證他的不堪與脆弱,並持續地給予尊重與關懷。這份穩定的、不離棄的「在場」,遠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地告訴他:你的存在本身,就值得被愛。
而我呢?我在他身上看見了自己——那個不敢依賴、逞強到極致的年輕版本。我才明白,他的「獨立」,其實是反依賴。而我,也曾用「假獨立」保護自己,不讓人走近。那一年,我們都在學習一件事:如何在「我不需要任何人」與「我可以被愛」之間,找到安全的距離。
最終,受惠最多的是我。因為我也學會了允許自己依賴,學會不再把「靠自己」當成榮耀,而能安心地讓人靠近,也被照顧。
邀請你一起反思:所謂的「獨立」,是否是另一種害怕靠近?是否藏著「我不敢再讓誰讓我失望」的孤單?